道家的修養功夫是,「內斂涵藏」,「正言若反」,「自我異化」使自己克服反面,走向光明的正道,將名利心、權利欲、英雄氣、優越感等內心的執著放下,找回萬物失落的天真,使萬物皆能依循生存的軌道運行。太極拳之運動特質是以身體之結構,藉由地面的反作用力產生物理運動,使身手部位依自然運動之規律產生先後、上下、左右、長短、內外、開合、曲直、進退、動靜、快慢、有無、虛實、剛柔、收放與蓄發等等矛盾現象,而此矛盾雙方相互對立、相互依存,是恆常的規律,此一大原則與老子的學說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如道德經第二章「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較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」。依太極拳法進退轉換之動靜常理,即能產生「上下相隨」、「陰陽相濟」、「內外相合」、「動中求靜」、「虛實分清」、「前後相連」、「左右相應」等相互對應現象,應用於推手互動中即能產生「以靜制動」、「以柔克剛」、「以小勝大」、「以慢制快」、「以退為進」、「以逸代勞」、「後發先到」、等柔剋招法特性。能掌握矛盾雙方演變的時態,就能使身體上下、左右、前後相互協調,身手輕靈內勁充盈,掌握彼此之虛實與剛柔,即太極拳經論所謂「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,陰陽相濟方為懂勁」。
太極拳的訓練過程也是人生哲學修養的功夫,本質上只求健身、養生及調和心靈使其專一,循序漸進的依師門課程進度修練,等時機成熟自然水到渠成,神華內斂,內勁充盈,深藏不露。如道德經第八章「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」。太極拳鬆柔走化的功夫如能效法水的智慧,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,育萬物而不仗恃己力,引導萬物而不加以控制,處於最卑微的環境,成就最高貴的事物,像母愛一樣的真誠,擅於累積能量,避高趨下,未嘗有所逆,空虛靜默、圓必旋、方必折、塞必止、決必流等至柔的特性,無論形勢怎麼改變,水皆能以柔弱的形體自然的接受,而能量絲毫沒有浪費,只有累積,累積到一定程度,則無堅不摧,無物可擋,滴水可穿石,達到懂勁的階段。太極拳推手功夫,是藉由身體之鬆柔轉變,像水一樣的柔弱順從,將對手進攻之身手化於無形,其身手絲毫沒有任何的阻礙或抵抗,其哲理是不求反擊,心態上只有讓對手之身手為所欲為,只求吃虧不求佔便宜,去除心中求勝或反敗為勝的念頭,順其自然,漫無目標的配合對手的進攻路線運行,即太極拳論所謂「捨己從人」,而在運行的過程中隨時保持規律,自然感應到彼此身體律動的整體能量,使這股能量自然的發展,自然的找到出路,即是太極拳法之最高技法「因敵變化示神奇」。
太極拳推手訓練最困難的關卡,就是放下自己內心的執著,一般人因名利心、比較心、英雄氣及優越感作祟,不願禮讓對手,往往以自身的本能抵抗外來的力量,使彼此產生鬥牛及搶攻等強力現象,這與拳法「以柔克剛」、「後發先到」、「以靜制動」、「以逸代勞」等特質相互背離,當然無法達到真正的大鬆大柔。唯有拋棄自己內心的執著,避免人為的造作,使自己的身軀空虛輕靈,自然收斂於中定的主軸,從外表看好像無形無力,可是每一個運動圈都含有無比的能量,配合意念的導引整合全身各部位之虛實與動靜,自然掌握彼此能量互動的規律,達到周身節節貫串,自然能發揮無限的能量,展現柔克的技法。道德經第十六章「致虛極,守靜篤,萬物並作,吾以觀復」,所謂致虛極,守靜篤,虛的極致,靜的篤守,是心由虛而靜,是為虛靜心,心虛如鏡,因為鏡子沒有自己,即能生觀照之妙用。捨去名利、權勢、英雄氣、優越感等,使心靈依循自然的軌道運行,讓自己回歸自我,回歸孩童的天真,如道德經第十章 「專氣致柔,能如嬰兒乎」。太極拳推手的虛靜心,是藉由意念來關照彼此,使自己捨去拙力而內斂涵藏,在彼此的互動中依循身體自然的軌道運行,自然尋找招法應用的時機。
太極拳的修練功夫依鄭曼青大師所謂:「美人掌」、「太極不動手,動手非太極」等訓練法,達到「內固精神外示安逸」,再藉由「吃虧即是佔便宜」、「捨己從人」的反向訓練,使全身中正安舒,各個環節鬆透柔極,如道德經第三十七章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」,「無為」看似消極卻激發「無不為」的妙用,柔克招法的應用是依循身體結構的自然法則,是不執著於特定的方法,所謂無心插柳柳成因陰,有心有為適得其反,這不是消極行為,而是大智慧的表現。